您当前的位置:科技时空网业界正文

沉迷抖音?关不掉这个App可能不是你的错

2019-07-04 17:22:09  阅读:305251

  知乎上有个问题,有哪些年轻人不能碰的东西。其中有一条高票回答: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,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。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,消磨你的意志力,摧毁你向上的勇气。

  “抖音有毒”成为一种舆论共识,15秒的抖音勾起了用户短期快感,许多用户陷入刷抖音无节制欲望中,沉迷其中欲罢不能。无论在地铁、商场还是餐厅,很多用户都刷着抖音傻乐。而前几天还有媒体报道,长沙一男子沉迷抖音,对正在排气的电机排气管置之不理,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就医。

  沉迷抖音,放纵的目的也许是为了得到快乐,但是结果往往会是不快乐。

  沉迷抖音,欲罢不能

  抖音可以带来一种感官刺激,让用户迷失在廉价低质的快感中。沉迷抖音带来不仅是时间的损耗,还有包括财产和健康在内的安全隐患。

  前几天,一则“上海9岁男孩刷抖音,3小时打赏主播5万多元”的新闻将抖音推到舆论中心。上海的康先生外出聚餐,9岁的儿子自己安装上了抖音,接连被两位主播引诱打赏刷礼物,仅用3小时,银行卡里的五万多不翼而飞。发现真相的家长要求退款,抖音平台竟1个月才勉强退出。

  巧合的是,今年3月底抖音曾公开对外宣称推出青少年“防沉迷”新系统。但是这一“熊孩子天价打赏事件”,显然又是一次切实打脸。“说话在前,行动远远在后”,无论是平台监管,还是出现问题后的反应速度,不禁让人质疑这套系统到底有多少作用。

  平台针对未成年人推出“防沉迷”系统,其初衷不应是作用于舆论的花式噱头,平台应言行一致,是要求对用户防沉迷,乃至青少年防沉迷的有效举措。

  而除了过度沉迷曝出的新闻屡见不鲜外,另一种“出格举止拍抖音博眼球”的新闻更是一再挑战着人们的底线。

  上个月,安徽一女主播衣着性感,冒充教师私自擅闯小学教室,占用学生午休时间配合她拍摄抖音视频,造成极坏影响,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,更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名批评。除此之外,抖音平台中,类似网络孝子、危险动作、低俗恶作剧等视频更是层出不穷。用户过度沉迷抖音,为了流量和关注的举动都远远超乎常人想象,而更有诸多低俗视频更是被小孩子模仿。

  根据去年一则新闻报道,一个9岁女孩对着抖音扭来扭去,脸蛋浓妆艳抹,与略显稚嫩的声音极不匹配,让众多家长大跌眼镜。抖音平台作为监管方任由内容泛滥,其结果也是激发公众和舆论的谴责。

  海子曾说:我年华虚度,空有一身疲倦。

  实际上,用户会有一种炫耀或者窥伺欲,抖音平台中无论是豪车别墅、还是低俗内容,迎合了很多受众这一欲望。所以一旦打开抖音,15秒一个视频,不断刷刷刷,几个小时转瞬即逝。长此以往,想看的书,想做的事,想健的身,到头来一个也做不成,头脑也会变得麻木

  让人发抖的抖音,为何难关?

 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,沉迷于这个关不掉的App,可能并不是你的错。

  谷歌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 ·  哈里斯曾说:人们手机上瘾,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,而是因为在应用的背后,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,目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。

  抖音或今日头条系产品,可能正是应了这句话。利用人类情绪或者心理感知弱点,形成用户的围观乃至上瘾式的刷刷刷。抖音视频长度为 15  秒,而且通常不能完整地呈现一段配乐,视频的内容一般也无法展现完整的故事和情节。因此抖音的很多视频,都会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,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遍,  这是典型“蔡格尼克记忆效应”的心理现象。

  此外,无论是抖音还是今日头条,核心技术都是推荐算法,迎合用户喜好推荐内容,而抖音中无论是一些抖音神曲还是舞蹈动作,刺激大脑中出现短期快感,导致“行为上瘾”。算法推荐沦为了引诱用户“行为上瘾”的工具,高使用时长能转化为巨大的流量,最终成为满足抖音商业诉求的巨大流量池。

  抖音模式的成功在于其极大满足了普通人对明星、网络红人的窥私欲,猎奇心理,和博眼球的炫耀欲。因此抖音上整蛊视频、劣质视频层出不穷:电梯门上粘胶带;父亲模仿抖音视频抓着女儿的手180°后空翻伤其骨髓;鬼鬼祟祟假装偷电动车等等。这一系列视频没有平台的有效监管和遏制,反而流传甚广,陷入恶性循环。

  抖音作为平台中,内容监管机制长期缺失,放任低俗内容和各种广告横行,巨大流量背后,也隐藏更大的风险隐患。人民日报层怒批抖音:犯了改,改了犯,抖音让人发抖。或许对平台而言,需要相关部门监管介入,才能更好的保障用户的利益,肃清网络环境。

  巧合的事,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抖音却在“出海”路上频频受阻,前有美版抖音TikTok因违反儿童安全法被处以570万罚款;前两天又爆出,抖音国际版也遭到英国调查,其核心原因还是无法对儿童隐形进行保护。
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